在线客服

冷库安装时制冷设备安装技巧

2025-07-07
2

冷库制冷设备的安装是整个冷库工程的核心环节,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效率、稳定性、能耗和寿命。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安装技巧和注意事项:

核心原则: 清洁、干燥、密封、稳固、规范。

一、 安装前准备

  1. 详细阅读图纸与说明书:

    • 彻底理解设计意图、设备布局、管路走向、控制逻辑。

    • 熟悉设备制造商提供的安装、操作和维护手册,严格遵守其要求。

  2. 现场勘察与复核:

    • 确认设备基础、管道预留孔洞、电源位置、排水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。

    • 检查机房/设备间空间是否足够(包括设备本身、操作空间、维修空间、通风散热空间)。

    • 评估搬运路径,确保大型设备(压缩机、冷凝器)能顺利进场。

  3. 设备开箱检查:

    • 核对型号、规格、数量与清单是否一致。

    • 检查外观是否有运输损伤、锈蚀、零部件缺失。

    • 检查随机文件(合格证、保修卡、说明书、配件清单)是否齐全。

  4. 工具与材料准备:

    • 专用工具: 真空泵(足够大排量)、制冷剂充注秤、压力表组(高低压)、胀管器、弯管器、割管刀、焊炬(氧气乙炔或氮气保护焊设备)、卤素检漏仪或电子检漏仪、万用表、兆欧表、水平尺、力矩扳手等。

    • 耗材: 符合要求的铜管/钢管、保温材料(B1级或更高)、焊条焊剂、冷冻机油(按设备要求)、制冷剂(按设计)、干燥过滤器、视液镜、各种规格接头、阀门、密封胶(耐低温)、绑扎带、支架吊架材料等。

  5. 环境准备:

    • 确保安装区域清洁、干燥、通风良好。

    • 清除杂物,避免安装过程中的污染。

二、 设备安装关键技巧

  1. 压缩机安装:

    • 基础稳固: 必须安装在坚固、水平的混凝土基础上。基础应有足够承重能力和减震措施(如减震垫或减震弹簧)。基础高度应考虑排水。

    • 水平校准: 用水平尺精确校准压缩机水平度(特别是螺杆机和涡旋机),避免因倾斜导致润滑不良和振动加剧。

    • 减震处理: 严格按照设备要求安装减震装置,所有与压缩机连接的管路(吸排气管、油管、水管)必须使用柔性连接(金属软管或橡胶软接管),长度适中,避免应力传递。

    • 空间预留: 确保压缩机四周有足够的操作、维修和散热空间。避免紧贴墙壁或其他设备。

    • 油路保护: 对于需要预润滑或首次启动有特殊要求的压缩机,严格按说明书操作。

  2. 冷凝器安装:

    • 风冷式:

      • 位置: 优先安装在屋顶或通风极佳的室外空旷处。避免阳光直射(尤其夏季)、热源(锅炉、排风口)、粉尘油烟大、腐蚀性气体环境。如必须靠墙,保证足够进风距离(通常>1.5米)。

      • 气流: 确保前后左右有充足空间(参考设备手册,通常进风侧>1米,排风侧>1.5-3米),保证进排风顺畅无短路。风扇排风方向避免直吹墙面或其他障碍物。

      • 稳固: 基础或支架必须牢固,能承受设备重量和风载。考虑减震。

    • 水冷式:

      • 位置: 通常安装在机房内。确保冷却水进出管路连接方便。

      • 水系统: 保证冷却水流量、压力、水质(硬度、杂质)符合要求。安装水过滤器、水流开关(安全保护)。管路做好保温防凝露。

      • 排水: 预留泄水阀和排水通道。

  3. 蒸发器/冷风机安装:

    • 位置与高度: 根据库房气流组织设计图安装。通常安装在库房长度方向一端的上方,保证冷风能均匀送到库房各处。离墙距离、离顶板距离、离货物顶面距离需符合设计要求(保证回风畅通)。

    • 水平与稳固: 必须安装水平(影响化霜水排放)。吊杆强度足够,安装牢固,有减震措施(如吊装减震器),防止运行时振动和噪音。

    • 化霜水排放:

      • 排水管必须有足够坡度(>1%),确保化霜水能迅速、彻底排走,严禁倒坡!

      • 排水管必须做水封,防止库内外空气连通导致冷量损失和库内结霜。

      • 排水管需做保温,防止管外凝露和管内结冰堵塞。

      • 排水口末端应通到库外可观察处,避免堵塞无法及时发现。

    • 风道连接: 若设计有风道,连接需密封、平滑,减少风阻。

  4. 储液器、气液分离器、油分离器等辅助设备安装:

    • 按图纸要求的位置和方向安装。

    • 注意流向标识(箭头)。

    • 支撑稳固。

    • 油分离器回油管路安装正确,保证回油顺畅。

三、 管路安装关键技巧(重中之重!)

  1. 材料选择与处理:

    • 使用脱脂、脱水、无缝的优质铜管(常用)或无缝钢管(大型系统)。规格符合设计要求。

    • 铜管两端必须封口,直到焊接前一刻才打开,严防灰尘水汽进入。

    • 切割后必须用割管刀或切管器,保证切口平整、无毛刺。严禁用钢锯! (会产生大量金属屑)。

    • 切口后立即用去毛刺工具彻底清理内外部毛刺。

    • 弯管必须使用弯管器,避免过度弯折导致管壁扁瘪、内径缩小。弯管半径通常要求≥4倍管径。

  2. 焊接:

    • 必须采用氮气保护焊! 焊接前向管内持续通入干燥氮气(压力约0.5-1 bar),驱赶空气,防止管内壁高温氧化产生氧化铜粉末(俗称“焊灰”),这是导致系统脏堵、压缩机损坏的主要元凶之一。焊接完成后继续通氮气几秒冷却。

    • 使用合适的焊条焊剂(磷铜焊条或银焊条)。

    • 焊接时确保承插到位,间隙均匀(约0.1-0.2mm)。加热均匀,避免过烧或虚焊。

    • 焊口光滑饱满,无砂眼、气孔。

  3. 管路布置:

    • 坡度: 吸气管路应有向压缩机方向的上升坡度(通常≥0.5%),利于冷冻油回流。排气管路应有向油分或冷凝器方向的下降坡度(通常≥1%),利于排油和防止液击。液管应水平或向蒸发器方向有微小坡度。

    • 支撑: 管路必须用合适的支架、吊架固定牢固,间距合理(参考规范,通常铜管水平1-1.5米,垂直1.5-2米一个支撑),避免震动和应力集中。支架与管路间加防腐垫木或橡胶垫

    • 避免气囊和液囊: 管路布置应避免形成“U”形或“Ω”形弯,防止积液(液囊)或积气(气囊),影响制冷剂流动和回油。

    • 减少弯头: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弯头、阀门,以降低系统阻力。

    • 压缩机进出口: 压缩机吸排气口附近应设置柔性连接和必要的存油弯

  4. 清洁与吹扫:

    • 每完成一段管路焊接或安装,都应使用干燥氮气进行分段吹扫,清除焊渣、金属屑等杂质。吹扫时用白布在出口检查,直至无污物。

    • 整个系统连接完成后,进行全系统高压氮气吹扫

  5. 阀门与配件安装:

    • 方向正确(截止阀、膨胀阀、止回阀等有流向要求)。

    • 安装位置便于操作和检修。

    • 阀杆、接口等保护盖在系统抽真空前不要拆除。

    • 在关键位置(如压缩机进出口、冷凝器进出口、蒸发器进出口、储液器进出口、干燥过滤器前后)安装检修阀压力表接口,方便日后操作、检测和维修。

    • 在膨胀阀前、储液器后安装干燥过滤器视液镜

四、 电气与控制系统安装

  1. 电缆选择与敷设:

    • 使用符合规格(线径、绝缘等级)的电缆。

    • 动力线、控制线分开敷设,避免干扰。

    • 穿管保护,固定牢靠。

    • 接线端子压接牢固,线号标识清晰

  2. 接地保护:

    • 所有电气设备外壳、金属管路支架必须可靠接地! 接地电阻符合规范(通常≤4Ω)。这是人身安全的关键保障。

  3. 控制箱安装:

    • 位置干燥、通风、便于操作观察。

    • 内部接线整齐、牢固、标识清晰。

    • 传感器(温度、压力、水流开关等)安装位置正确、可靠。

  4. 参数设定:

    •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设备说明书设定控制器参数(温度、化霜周期/时间、高低压保护值、延时启动等)。

五、 抽真空与检漏

  1. 深度抽真空:

    • 这是排除系统内空气和水分的最重要步骤。使用足够大排量(推荐≥4CFM)的双级真空泵

    • 从系统高低压侧同时抽真空(通过压力表组)。确保所有阀门打开(如电磁阀需手动顶开)。

    • 真空度要求: 必须达到并稳定在≤500 microns (0.5 mbar / 0.5 Torr) 以下,并保持至少1-2小时,真空度回升应极小(如<100 microns)。严禁用压缩机自身抽真空!

    • 必要时可进行“三重抽真空”(抽真空->充入少量制冷剂->再抽真空->重复一次->最后抽至深度真空)。

  2. 严格检漏:

    • 所有焊口、接口、阀门、配件都必须检漏。

    • 方法:

      • 保压检漏: 抽真空合格后,向系统充入干燥氮气至设计高压侧试验压力(通常远高于运行压力,参考规范或设备要求),保压24小时以上。用肥皂水仔细检查所有可能漏点。压力降应在允许范围内(考虑温度变化影响)。

      • 卤素检漏仪/电子检漏仪: 对可疑点和重要部位进行精确检测。即使保压合格,也建议在充注制冷剂后用检漏仪复查。

    • 任何泄漏都必须彻底处理!

六、 制冷剂充注与调试

  1. 定量充注:

    • 使用电子秤进行精确定量充注。充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设备铭牌规定。严禁凭经验估算或“看着加”!

    • 从系统液态侧(如储液器出口、干燥过滤器后)缓慢充注。

  2. 试运行与调试:

    • 首次启动前,再次检查电源、电压、相序、润滑油位、阀门状态(特别是排气阀、吸气阀、供液阀)。

    • 点动压缩机,确认转向正确。

    • 正式启动,密切观察:

      • 压缩机运行声音、振动、电流。

      • 高低压压力、排气温度、油压差(有油压保护时)。

      • 膨胀阀工作情况(结霜是否均匀合理)。

      • 库温下降速度。

      • 化霜功能是否正常有效。

    • 精细调节: 根据运行数据(过热度、过冷度、库温、能耗)微调膨胀阀开度、制冷剂充注量(少量补充或回收)、化霜参数等,使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(效率高、回油好、无液击)。

  3. 记录与交付:

    • 详细记录安装过程、关键参数(抽真空结果、保压结果、充注量、调试参数、试运行数据)。

    • 向用户提供完整的操作培训、系统图纸、设备手册、保修文件。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